Tuesday 8 October 2013

訪談謝赫‧哈希娜─當前統治最多人口的穆斯林女性

受訪人簡介:謝赫‧哈希娜(শেখ হাসিনা),現任孟加拉總理,孟加拉一億六千萬人口之統治者。其父是帶領孟加拉獨立的國父謝赫‧穆吉布‧拉赫曼(শেখ মুজিবুর রহমান),穆吉布一家於1975年政變幾遭滅門,僅餘哈希娜與另一女倖存。流亡海外的哈希娜繼續與軍政府週旋,並在1981年歸國,與軍政府對抗,而多次被捕,並十九度險遭暗殺。於1991年孟加拉首次進行民主普選後,與軍方派系政黨出身的宿敵─卡莉妲‧齊婭(খালেদা জিয়া)輪流掌政。

訪談人簡介:大衛‧帕拉丁‧佛洛斯特爵士 (David Paradine Frost),英國媒體名人,從事媒體工作超過五十餘載,常出遊訪談各國名人,於2013年不幸因心臟病逝世。


訪談謝赫‧哈希娜─當前統治最多人口的穆斯林女性 〈上〉 
本段主要在講述,孟加拉國父謝赫‧穆吉布,是如何帶領孟加拉獨立,又如何因政變幾遭滅門,並因此讓哈希娜毅然決定從政,以接續父親的理想。


訪談謝赫‧哈希娜─當前統治最多人口的穆斯林女性 〈下〉
本段主要在講述,謝赫‧哈希娜與軍政府對抗的歷程,以及她執政期間,孟加拉所面臨的種種政治、環境,與社會問題。
(影片來源:半島電視台)

مع السلام

Friday 27 September 2013

肯亞攻擊案的雙重受害者

在2013年的九月二十一日,希娜‧阿拉妮(Heena Arani)正與孩子們,在肯亞奈洛比(Nairobi)的西門(Westgate)商城中購物。很不幸的,該處遭到了索馬利亞武裝民兵襲擊。希娜在受困數小時後,在商場員工帶領下逃出。希娜還在逃亡途中,拯救了一名受驚的傷患,很不幸的,這對希娜而言,卻是另一場惡夢的開始...

希娜回憶起攻擊案時,逃亡的經過(影片來源:肯亞首都廣播)

當日,索馬利亞武裝組織─青年黨襲擊了該座商城,攻擊者曾對群眾無差別掃射,軍方在三天後,才完全掌控該建築。最後有72人死於該攻擊中,包括61名民眾、6名維安人員與5名嫌犯。介入索馬利亞內戰的肯亞,長期與青年黨關係緊張(影片來源:Sky News)

最早,即有目擊者宣稱,看到攻擊者中包含女性成員。24日當天,肯亞外交部長阿米娜‧穆罕默德‧吉布利爾(امينة محمد جبريل)更對記者表示,攻擊者中包含英國女子。(來源:歐洲新聞台)

現任肯亞外交部長阿米娜‧穆罕默德‧吉布利爾


商城攻擊案受害者出面,表示她不是“白寡婦”
(來源:肯亞首都新聞 2013/9/25)

九月二十五日,肯亞奈洛比報導,週六商城攻擊案受害者,希娜‧阿拉妮困擾的表示:「我的一片好意,卻變成活生生的惡夢。」

現在,阿拉妮不只因為攻擊商場的恐怖份子受害,也因為社群網路上,一批魯莽的"恐怖份子"而受害。

當阿拉妮在他人帶領下,逃出被包圍的商場後,記者拍下的照片,令她遭到質疑。

她的照片在社群網路上被傳閱,網友宣稱,她就是被“白寡婦”薩曼莎‧露絲維特。露絲維特被懷疑,是攻擊商場的十到十五名恐怖份子中的一員。

在外交部長阿米娜‧穆罕默德作出公開宣稱後,國際媒體普遍揣測,英國女性嫌犯是綽號“白寡婦”的薩曼莎‧露絲維特(Samantha Lewthwaite),其丈夫是2005年倫敦七七爆炸案的自殺炸彈客之一,露絲維特住家隨後遭人投擲汽油彈,露絲維特也藏匿行蹤,最後一次現身,是在肯亞被發現,使用偽造護照(來源:每日電訊報)

在週二,肯亞國家電視台(NTV)的訪問中,阿拉妮情緒激昂的描繪,她在商場中的痛苦回憶:「爆炸聲響起時,我正跟孩子在納庫瑪特(Nakumatt)商場購物,我們就在員工協助下躲起來。」

「在我們躲藏時,我們被要求保持安靜。而且我們當時靠近逃生路線,恐怖份子若要逃離,可能會經過該處。」

 接著,員工要我們去商場的另一邊。雖然覺得很危險,但在再三保證後,我們就一個跟著一個離開。」

 我們去卸貨區,一個接著一個離開。但當我離開時,我看到一名落單的女子,在角落流血。」

 「我握住她的手,一起逃出去,然後醫護人員就將受傷女子帶走。我一路逃到史崔特(Sarit)中心,在那裡找到我的小孩,並一起回家。」阿拉妮說道。

 阿拉妮堅持,她不是“白寡婦”,也希望人們能停止懷疑她,因為她也需要時間,從傷痛中復原。

週一,肯亞總警察長大衛‧齊馬雍(David Kimaiyo) ,公開呼籲民眾,不要散佈謠言,尤其不要在社群網路上散佈謠言。

 齊馬雍更警告,若逮到散佈謠言者,必將嚴懲。

希娜‧阿拉妮在網路上,被謠傳是“白寡婦”的照片



在歐美主流媒體上,我們找不到希娜‧阿拉妮的故事;底下也提供幾個,歐美主流媒體較不關心的相關新聞。

肯亞穆斯林薩伊德‧易卜拉欣 (سعيد ابراهيم),兩度遭青年黨民兵射擊,還嘗試阻止民兵攻擊傷者,易卜拉欣雖然受傷,但仍倖存下來(來源:肯亞國家電視台)

肯亞國家電視台,訪問肯亞前國防部長之子阿布都‧哈吉(عبد حاجی)。阿布都‧哈吉在商城攻擊案中,拯救多名受害者,其中包括一美國家庭



 阿布都‧哈吉救援美國小女孩的瞬間(來源:每日電訊報)

9/24,於肯亞商城攻擊案中,罹難的穆斯林帢德赫里(چودهرى),將於該日一點,以伊斯蘭儀式下葬。(來源:allAfrica)

9/24,上百名穆斯林,發起集體捐血,以援助商城攻擊案的傷患,並集體譴責犯行者(影片來源:肯亞首都廣播)

 肯亞伊斯蘭教士與穆斯林領袖,集體譴責商城攻擊案暴行

當歐美主流媒體,聚焦在青年黨的極端言論與行動時,上面這些故事,大多根本沒有報導或是只被略為報導。青年黨的聲音真的那麼重要嗎?難道只有散佈暴力與仇恨的人,才有關注的必要嗎?

 مع السلام

Thursday 12 September 2013

以阿拉伯英雄命名的美國城鎮

「被用來命名我們城鎮的人,他是名學者,他是名哲人,他是名自由的愛好者,他是其信仰之擁護者,他是天生的領袖、偉大的戰士、傑出的文史、能言的辯士,與可敬的對手。這樣的命名十分合宜,我們向這名阿拉伯領袖(شيخ),以及七十年前的城鎮命名者致敬。」

─艾爾卡德爾中學(Elkader High School),1915年


艾爾卡爾的命名名源自阿布都─阿爾卡迪爾‧伊本‧穆希德丁(عبد القادر ابن محيي الدين,以下簡稱卡迪爾),卡迪爾是十九世紀阿爾及利亞的宗教學者,以及對抗法國殖民統治的阿爾及利亞民族英雄,圖為波蘭人史坦尼斯瓦夫‧荷列布夫斯基 (Stanislaw Chlebowski)所繪之卡迪爾

「這是什麼怪名字?」初次造訪該鎮的人常這樣問。美國中西部的城鎮,命名往往都是來自印第安部落、美軍要塞、聖經典故,或是開拓者在舊世界的故鄉。愛荷華州(Iowa)就是這樣的典型,州內更遍佈各類這樣的地名,諸如挪威、羅馬、莫斯科、耶律哥(יְרִיחוֹ)、路德(Luther)、聖安東尼(St. Anthony)、盧爾德(Lourdes)、聖十字(Holy Cross)、道奇堡(Fort Dodge)、奧塞吉(Osage),以及幾十個"堡"(burg)字尾或"維爾"(ville)字尾的地名。這只是讓這個叫作艾爾卡爾的城鎮,更顯得不凡。

他們自稱為艾爾卡
爾人(Elkaderites),很不幸的這聽起來像蓋達人(El Qaeda-ites)。但他們不是賓拉登的崇拜者,更不是古中東部落耶布斯人(יְבוּסִי)或是亞摩利人(Amorite)的後人,也與其他舊約聖經中所提到的古部落無關。艾爾卡爾是獨特的,他們的城鎮是全美國唯一以阿拉伯人命名的城鎮。

雖然最初命名該鎮的開拓者是白人基督徒,現在該鎮住民也多為白人基督徒,但該鎮因其命名而與著阿拉伯世界有獨特的連結,圖為艾爾卡爾前鎮長之妻露斯‧奧爾森(Ruth Olson),其手上之書為《一個真正吉哈德故事》(A Story of True Jihad),其夫更於1983年前往阿爾及利亞的穆阿斯喀拉(معسكر),與其締結為姊妹城鎮。很不幸的,在911事件後,該鎮住民的身份認同也受到挑戰,有時鎮民還被迫要挺身為穆斯林說話。(來源:澳大利亞廣播公司)

然而,艾爾卡爾的命名絕非偶然,早在卡迪爾的時代,他就獲頒法國榮譽軍團勳章(Légion d'honneur)與其他歐洲國家之諸多勳章,美國總統林肯也贈予其數把手槍,在1849年法國總統大選時,波爾多(Bordeaux)的市民把卡迪爾的名字寫在候選人名單上,英國國家賽馬越野賽(British Grand National Steeple Chase)有一匹贏得兩屆冠軍之賽馬,同樣以卡迪爾為名,卡迪爾在十九世紀曾是基督教世界公認的偉人,也因此才會有艾爾卡爾的命名

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表彰卡迪爾自願拯救超過一萬五千名基督徒,以及美國駐外領事之義行,而贈予卡迪爾之手槍




不以牙還牙:埃米爾(أمير)阿布都─阿爾卡迪爾
(作者:Reza Shah-Kazemi 來源:A Story of True Jihad)

波必尚(Bopichon),著有兩本1840年代阿爾及利亞史書的作家,如此形容法國殖民企圖的本質:「當法國的政治利益違背基本的道德底限時,在法國也幾乎不會有人在意。最重要的是,法國能建立一個永久的殖民地,並將歐洲文明帶給世上的野蠻國家。由於這樣的計劃對於全體人類,有著莫大的貢獻,因此最快的執行方法就是最好的。現在,很明顯的,最快的執行方法就是恐怖統治。用恐怖主義來描述法國人的行徑,是再適合不過了。到處都有著關於法軍暴行的證詞。法國伯爵迪里森(d'Irisson)在他的著作《獵人記》(La chasse à l'homme)中,記載了最令人痛心,或至少令人遺憾的事件:『我們會運回一桶滿載耳朵的桶子,耳朵從我們的俘虜、敵人或朋友臉邊,一對又一對的割下來。』,之所以對阿拉伯人施以如此"不可置信的暴行",是因為每一對阿拉伯人的耳朵都值十法郎,而阿拉伯女人更是完美的戰利品。法國官方記錄最終也對這些野蠻的獸行嗤之以鼻。西元1883年,一份法國調查委員的報告,直言無諱的承認:『我們屠殺持有法國證件的阿拉伯人;只因為懷疑,我們就可以把一處所有人的喉嚨都割斷,而在事後才發現他們都是無辜的;我們審判在當地以高節情操聞名的人,他們是可敬的人,因為他們膽敢出來面對我們的肆虐,以為他們不幸的同胞發聲。』」
 
 法國鐵腕的殖民統治,在阿爾及利亞引發一系列武裝起義,作為宗教學者與部族領袖的卡迪爾也參與其中。在多數反抗勢力被法軍壓倒性殲滅的當下,卡迪爾卻一展軍事長才,在瑪克達之役(معركة المقطع)大敗法軍,迫使法軍簽訂塔夫納和約(Traité de la Tafna),將多數內陸地區讓予卡迪爾統治。圖為1835年的瑪克達之役(來源:Skikda et Stora)

埃米爾卡迪爾之印章圖樣

埃米爾卡迪爾,是如何應對此等無所節制的暴行?不是恨意充滿的復仇,也不是被激起的狂怒;而是公正的待敵之道,以及有原則的軍事行動。當法國人斬斷阿拉伯人手腳、放火焚燒整個部落,將男女與孩童都給活活燒死時,當法國人將阿拉伯人的頭顱給視為勝利紀念品時;卡迪爾展現了他的雅量。卡迪爾對伊斯蘭原則不變的堅持,以及他拒絕降格自己,讓自己與其"文明的"敵手同等,他頒布了如下的命令:「所有活捉法軍的阿拉伯人,都可以獲得八第納爾(دينار)的獎金,每個俘虜法軍的阿拉伯人,都必需對待他有如哈里發(خليفة,伊斯蘭世界最高統治者),或有如對卡迪爾本人一般。只要俘虜抱怨待遇不佳,那俘虜他的阿拉伯人將無法獲得任何獎賞。」被問及獻上法國人頭顱有何獎賞時,卡迪爾的回答是,用棍棒抽打腳底板二十五下。

在阿爾及利亞,卡迪爾被一些當地人視為"近代的朱古達(Jugurtha)",朱古達是公元前兩世紀北非的柏柏人君王,他因長年與羅馬抗戰,而被當地人視為捍衛主權的象徵。然而在西方世界,朱古達則因為多次依靠賄賂羅馬高層,來取得優勢,而有著不好的名聲。

法國最終還是撕毀了塔夫納和約,並與卡迪爾重啟戰端。雖然卡迪爾多次得勝,但法軍元帥托馬-羅貝爾‧比若(Thomas-Robert Bugeaud)利用焦土戰術,斷絕阿拉伯部落的糧食來源,迫使他們背叛卡迪爾,並強制遷徙順從法國人的阿拉伯部落。卡迪爾最終在人力物力匱乏下被迫投降,卡迪爾最後一場重要勝利發生在撒伊迪‧易卜拉欣(سيدي اٍبراهيم),在該役中,法軍的第二輕騎兵團與第八步兵營幾乎全滅。

人們能理解為何在阿爾及利亞,卡迪爾會被比作朱古達,甚至被當成一種先知,而先知也即是熱忱穆斯林的希望寄托。流亡大馬士革(دمشق)前,當他最終被打敗並被帶往法國時,上百名知曉卡迪爾的勇氣與騎士精神的法國人,都前往表示擁戴。其中,最深深觸動卡迪爾心弦的一批人,是曾在阿爾及利亞被俘虜,而前來感謝他對俘虜慷慨待遇的法國軍官。在此,我們應該要稍微強調,卡迪爾對他法國俘虜的待遇有多麼關注。卡迪爾保護他的法國俘虜,免於遭法軍殺害親人的部落住民,可能的暴力報復行為;而卡迪爾甚至還關注俘虜的精神需要,他邀請一名基督教教士前去他的陣營,以滿足法國俘虜的宗教需要。卡迪爾寄了一封信,給負責協商俘虜事宜的阿爾及利亞主教,安多萬-阿道夫.杜布須(Antoine-Adolphe Dupuch)。他寫道,派一名教士過來,這樣我對待俘虜就無所缺了。

負責與卡迪爾協商俘虜事宜的阿爾及利亞主教,安多萬-阿道夫.杜布須,卡迪爾曾向杜布須要求派遣基督教士,以照顧法軍俘虜心靈需要

卡迪爾在1847年十二月,向法國將軍路易‧朱謝‧德萊米謝 (Louis Juchault de Lamoricière,見上圖)投降,兩人簽訂和約,法國同意讓卡迪爾流亡中東,作為交換條件,卡迪爾也同意不再歸返阿爾及利亞。但很快法國便發生革命,後來的共和政府也不打算遵守先前王室的和約,卡迪爾被扣押法國。在若干教士、知識份子、軍官與先前戰俘的努力下,總統路易─拿破崙(Louis-Napoléon)同意讓卡迪爾流亡中東,並給予其津貼

在被關押五年後,法國總統路易─拿破崙同意釋放卡迪爾,圖片左方可以看到,卡迪爾的母親正屈身親吻路易─拿破崙的手,以及她身後的卡迪爾本人。卡迪爾在被拘禁於法國的五年期間,著書討論穆斯林與基督徒兩者間之共同信仰(來源:Saudi Aramco World)

同樣地,針對女性俘虜,卡迪爾有著更加關注的待遇,他將女俘虜們交由他的母親照顧,並派遣守衛日夜看守帳篷,以防範心懷不軌者。不意外的,有些戰俘最終改宗了伊斯蘭,也有人在被釋放後,仍執意留下來為卡迪爾效勞。雖然埃米爾卡迪爾對法國俘虜有人道的待遇,但實情卻長期被法軍封鎖,因為這樣的事實,將大大打擊法軍的士氣,因為上層常常告訴法軍,他們是為文明而戰,而他們的敵人就是野蠻人。就像傑利(Gery)上校對阿爾及利亞主教所透露的:「我們有義務,去盡可能的不讓我們士兵知道這些事,因為他們知道那麼多的話,即會有所顧忌,而無法以強烈的恨意去作戰。」

卡迪爾之所以能以人丁單薄的阿爾及利亞內陸,與法國分庭抗禮十五年之久,部份是因為卡迪爾用人,不會去計較人的出身、種族、信仰或是國籍,他的屬下包括基督徒與猶太人,其中包括後來的法國駐日代表,里昂‧洛赫士(Léon Roches,見上圖)

卡迪爾隨身攜帶之可蘭經

早在確保戰俘待遇的《日內瓦公約》(Geneva Conventions)簽訂一百多年前,埃米爾卡迪爾不只證明了戰俘人權的真正意義,也呈現了人們與生俱來,且不可剝奪的尊嚴本質,而不因人們的信仰有所偏袒。另一件與這主題有緊密關係的事件,就是埃米爾卡迪爾在1860年,保護大馬士革地區基督徒的著名義行。卡迪爾派遣了兩百人,去各個基督社群,以儘可能的拯救基督徒。只要有能送來倖存基督徒的人,他都贈予對方五十披索(Piastre)。他不眠不休的,連續進行了五天的搜救活動。當被拯救的人竄升到上千人後,卡迪爾決定讓他們住進他的堡壘。

西元1860年,基督教馬龍派(موارنة‎)的農民與他們的德魯茲派(الدرزية)領主,因為稅金問題而發生衝突,馬龍派農民發動武裝叛亂,德魯茲派領主則請求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ليه عثمانیه)協助鎮壓。動亂一度惡化成不同教派間之派系仇殺,卡迪爾見狀,決定義務提供當地基督徒庇護,同時還庇護了美國、英國、法國與俄羅斯在當地的駐外領事

1860年的卡迪爾

在最終估計,被埃米爾卡迪爾的義行,所拯救之基督徒,不少於一萬五千人。值得一提的是,這其中包括所有歐洲強權之駐外大使與領事,以及他們的家人。事發幾年後,英國在鄂圖曼屬敘利亞領事,查爾斯‧亨利‧邱吉爾(Charles Henry Churchill),為卡迪爾撰寫傳記,並在其中平鋪直敘的表示,大馬士革中,所有基督教強權國家的駐外代表,都虧欠卡迪爾一條命,沒有任何例外。卡迪爾一生的使命是如此的曲折離奇。一名阿拉伯人,派人捍衛暴虐歐洲強權代表,一名庇護基督新婦(Bride of Christ,喻指教會)的先知穆罕默德後裔。所有主要的西方強權,都贈予埃米爾卡迪爾,最高的可能榮耀與勳章。法國領事也虧卡迪爾一條命,僅管其屬國,仍在持續殖民卡迪爾的故鄉。對這名真正的伊斯蘭戰士來說,沒有懊悔,沒有憎恨,沒有復仇,只有保護無辜者的責任感,以及保護所有在伊斯蘭的土地上,和平共處的人。


卡迪爾用以庇護當地基督徒,以及歐美強權駐外領事的大馬士革堡壘(قلعة دمشق)遺址

另一名阿爾及利亞主教,路易‧帕維(Louis Pavy),也表揚埃米爾卡迪爾的義行,而卡迪爾則回信道:「我們有義務,對基督徒做出那樣的善行,這是出自對伊斯蘭法的堅持,出自對全體人類權益的堅持;因為所有的創造物都是神的家人,而神最熱愛的人,是善待自己家人的人。所有由先知所揭示的宗教,從亞當到穆罕默德,都有兩個原則:將神視為最高的存在;以及對所有的創造物,都能保持憐憫。除了這兩個原則以外,所有的差異都只來自之後的衍生,這樣的差異沒有它的重要性。穆罕默德的教旨,則是其中最著重,也崇尚憐憫與仁慈的。但是,穆罕默德信仰的信徒,卻已經讓教旨發生偏離。也因此,神讓他們繼續迷失。我所作的,只是為他們的錯誤,做出補償。」


埃米爾卡迪爾,與法國元帥帕特里斯‧德‧麥克馬洪(Patrice de Mac Mahon)合照,麥克馬洪在後來成為法國總統

有趣的是,另一名偉大的伊斯蘭戰士,達吉斯坦(Дагъистаналъул)的伊瑪目‧夏米爾(Шейх Шамил),對抗俄羅斯帝國主義的戰爭英雄,在聽聞卡迪爾保護基督徒的事件後,寄信給埃米爾卡迪爾。他稱讚卡迪爾高尚的行徑,說幸虧仍有穆斯林,能遵照伊斯蘭的精神思想來行動:「在我耳邊充滿可憎與有違人性的消息時,知道了你的義行。我稍微談一下,在大馬士革,穆斯林與基督徒最近的事件,其中的前者,選擇了不配作為伊斯蘭追隨者的道路...我的靈魂感到被蒙蔽...我對自己哭著說:『因為人們的所作所為,罪惡出現在陸地與大海上。《可蘭經 30:41》』我很訝異鄂圖曼的官員,竟能如此盲目的投入此等暴行。他們忘記了先知(平和與他同在)的話語:『對屬民不義的人,對屬民行惡的人,不顧屬民意志而剝奪其物的人,他們將在審判日,遭到被迫害者揭發罪行。』多麼莊嚴的措詞!但當我知道,你出自好意與憐憫,保護基督教的屬民,知道你反對那些,玷污神的意願的人,我讚美您,就如同神會讚美您一般,而暴民的資產或子嗣都將無法幫助他們,躲過神的罰責。事實上,你將神的偉大門徒的言行,給付諸實踐,對神謙卑的創造物,抱持著憐憫的見證,你建起了一道牆,阻擋了那些拒絕門徒言行的人...」

卡迪爾在大馬士革的義行,獲得了基督教世界的喝采。卡迪爾獲得了法國榮譽軍團勳章、美國總統林肯贈予之手槍、教皇良九世(Leo IX)與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之贈禮。然而,卡迪爾本人最珍視的贈禮,仍是上述來自車臣獨立鬥士伊瑪目‧夏米爾(見上圖)之信件。卡迪爾與夏米爾在當時都以高尚情操著名,法國首相讓‧德迪烏‧蘇爾特(Jean-de-Dieu Soult)曾說,現存的偉人有三,卡迪爾即是其一,另外兩人所指的就是達吉斯坦的夏米爾,以及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محمد علی)。

卡迪爾最後死於馬士革,葬於著名的伊斯蘭學者易卜‧阿拉比(ابن عربي)的墓地附近。



為何要寫書,介紹無名的阿拉伯英雄?
 (作者:John W. Kiser 來源:A Story of True Jihad)

根據事實,歷史就是由勝利者所書寫。然而,正好是法國的勝利者,向卡迪爾的品德、智慧與精神思想致意,也讓卡迪爾在十九世紀中,成為公認的"偉人"。尊敬卡迪爾的人,從密蘇里州(Missouri)到莫斯科都有。他的歷史關乎許多層面,但在本質上都是在奮鬥,與法國入侵者奮鬥、與拒絕接受他領導的阿拉伯人奮鬥、與在法國監獄中的憂愁跟絕望奮鬥、以作為一名好的穆斯林為目標奮鬥。
 
約翰‧凱塞,《一個真正吉哈德故事》作者,在著寫阿爾及利亞天主教修道士的故事時,他首次認識到了卡迪爾,並因此決定為其寫書

今天,許多西方世界的人,可能會摒棄卡迪爾是"基本教義派",對世俗主義者來說,這個標籤,意味著食古不化,又偏執的激進份子。在某方面來說,卡迪爾確實是基本教義派:跟隨正道對他而言,只有一個意義─根據可蘭經的教誨,與先知的傳統,來遵照神的旨意。他也是名好學不倦的人,深受希臘思想的影響,也因此他把自己的信仰與人性合一,並在增進大眾福祉上,有著接近現代思潮的信念。對他來說,信仰與理性間,不存在矛盾;在嚴格恪守正統,並承認各宗教間,神不同的面相,也不存在矛盾;作為一名禁慾並恪守教義的穆斯林,與一名深具同情心,而尊敬歐洲文化成就的人道主義者,也一樣不存在矛盾。


卡迪爾在其著作中如此寫道:「如果你認為,神是所有不同社群所信仰的─穆斯林、基督徒、猶太人、祆教徒、多神教徒與其他...祂是,但不僅於此。如果你想到並相信所有的先知、聖人或是天使所宣傳的,祂也是,但仍然不僅於此。沒有任何的創造物,能崇拜神的所有面向。沒有任何人,在所有面向都是個異教徒。沒有人知道神所有面向。各個創造物都會以特定的面向,去崇拜或認識神,但卻對其他的面向一無所知。在這個世上,錯誤只存在於相對之間。卡迪爾對不同信仰間的寬容態度,讓他在今日,仍廣受阿爾及利亞天主教徒歡迎

事實上,卡迪爾的故事只是一個縮影,整個故事其實是西方文化的自大與貪婪,並企圖以"文明"為自己做偽裝。卡迪爾反抗法國的殖民統治,而法國則相信自己是高潔的、相信自己在文化上是高人一等的,這樣的故事,在很多層面上,都可以用來比喻,美國今日在阿拉伯世界,所進行的民主化運動。美國並沒有從法國的經驗吸取教訓,並失敗過一次。之前的失敗發生在越南,而這次發生在阿拉伯世界。法國在阿爾及利亞不懷好意的軍事行動,可以借鏡來看今天的美國。卡迪爾能同時固守教義、保持探究的精神、嚴厲的自我約束,並能展現人道的憐憫之心,這對只會用刻板印象思考的人,是個很好的反思。


美國艾爾卡爾鎮中,阿爾及利亞與美國國旗並列,底下則是艾爾卡爾與穆阿斯喀拉,締結為姊妹城鎮的證明。穆阿斯喀拉是1832年,卡迪爾用來對抗法軍的根據地,在1835年被法軍摧毀,隨後成為法國據點

مع السلام

Thursday 29 August 2013

塔利斑與教士間的戰爭


炸彈攻擊殺害巴基斯坦重要教士
(來源:BBC 2009/6/12)

在巴基斯坦的拉合爾(لاہور),一名主要的反塔利斑教士,在他的伊斯蘭學校遭炸彈攻擊殺害

大約在週五的禮拜時間,納伊米雅伊斯蘭大學(جامعہ نعیمیہ لاہور)發生爆炸,撒魯弗拉茲‧納伊米(سرفراز نعیمی)也因此身亡。

駐軍重鎮瑙希拉(نوشہرہ),另有一起爆炸攻擊了軍火庫附近的清真寺。

利斑宣稱他們同時發起了這兩起攻擊,這兩起攻擊造成至少六人死亡。

在宗教學校中,哀悼其導師納伊米之死的學生。塔利斑頻繁攻擊清真寺,並將目標鎖定在反對自殺炸彈與鼓吹女權的教長,這樣不斷殺害穆斯林平民,並攻擊穆斯林宗教場所的行徑,讓巴基斯坦總統阿席夫‧阿里‧扎爾達里(آصف علی زرداری)公開表示:「塔利斑暨不是穆斯林,也對伊斯蘭沒有愛。」(來源:外交政策雜誌)

利斑發言人毛拉威‧烏瑪爾,還對法新社表示,週二在西北邊境省會,白夏瓦(پشاور)的五洲明珠酒店殺害十八人的攻擊行動,也是他們所犯下。

這些攻擊的發生時機,正值巴基斯坦軍方擴大在西北邊境對利斑的軍事行動,不久前巴國軍隊才在斯瓦特(سوات)谷地取得進展。

在拉合爾,納伊米雅伊斯蘭大學罹難的老教長,撒魯弗拉茲‧納伊米,當時正在週五禮拜接見訪客,而自殺炸彈客也在同時進入並引爆炸彈。

該伊斯蘭學校的發言人,也確認納伊米於爆炸中遇害,另外也有其他的傷亡報告。

納伊米雅伊斯蘭大學,軍方正勘察爆炸過後,納伊米的辦公室(圖片來源:美國廣播公司)

撒魯弗拉茲‧納伊米簡介

撒魯弗拉茲‧納伊米在提到塔利斑時從不忌諱,在不久前接受倫敦泰晤士報訪問時,他才稱塔利斑是"在伊斯蘭上的污點"。

他在世時組織了二十二個反對塔利斑的伊斯蘭團體,並以此新成立了一個團結聯盟。

納伊米博士跟他家人過著簡樸的生活,真正認識他的人,都說他是個正直而誠實的人。


演講中的納伊米(圖右,來源:MQI)

據報他都騎一台舊機車出行,即便這個時代跟他有相同地位的宗教學者,常常都有好幾輛最新款的汽車。

納伊米所主辦的納伊米雅伊斯蘭大學,是巴基斯坦規模最大的伊斯蘭學校之一,並被看作是相當先進的學校。

該座伊斯蘭學校接受現代科技,並有一座設備完善的電腦實驗室。

邊境軍事行動的支持者

爆炸發生時,納伊米的兒子瓦卡爾(وقار),正好在事發地點附近。

爆炸發生時,我仍在清真寺內。我們衝進辦公室,裡面有著爆烈物的煙味,地上有著血跡與幾個人痛苦的哭喊著。他跟美聯社如此說道。

作為一反塔利斑的素尼派重要教士,納伊米直言不諱的譴責自殺炸彈跟好戰行徑,並以這些言論聞名。

納伊米在2005年宣佈自殺炸彈有違伊斯蘭法,稱其違背教義(حرام)。在攻擊發生前一個月,納伊米接受國際新聞雜誌(The News International)訪問時,才表示:「那些想藉自殺炸彈上天堂(جنة)的人,只會下地獄,因為他們殺害無辜的人。伊斯蘭主張和平,人們不該奪去自己或他人的生命,也不能對自己的國家發動戰爭。」(來源:藍籌雜誌)

對於軍方在斯瓦特谷地進行中的軍事行動,納伊米也是少數公開支持其行動的宗教學者之一,並公開稱塔利斑的行徑違背教義。

在政府在五月主辦的伊斯蘭學術會議中,納伊米批評塔利斑自殺炸彈,以及將無辜穆斯林給砍頭的行徑都違背教義。

他還跟媒體表示,塔利斑在為自己利益而濫用宗教之名,並因此為伊斯蘭帶來不好的名聲。

根據報導,他拒絕軍方派人到伊斯蘭學校保護他,表示如此恐會限制人們進入這個"大家都被歡迎"的場所。

呼籲冷靜以對

這神學士的另一個兒子,拉吉布(رغيب),說他父親"因為反對塔利斑而遭到威脅"。

拉吉布表示:「但我父親常常說,他只有一條命,他打算將其奉獻給國家、警察、軍隊以及先知穆罕默德。」

撒魯弗拉茲‧納伊米的兒子拉吉布‧納伊米,拉吉布繼承了其父親的遺志,繼續對抗塔利斑,明言道:「我要走我的父親走過的路」(來源:雪梨晨鋒報)

拉吉布要求他父親的支持者冷靜以待,表示道:「很快我們就會公佈應對措施。」

另一起攻擊,發生在重軍屯守的瑙希拉,位置接近軍方的補給點。

幾乎在撒魯弗拉茲‧納伊米於拉合爾遇害的同時,一輛廂型車在週五禮拜的途中,衝入了當地的清真寺大門,隨即引爆。

清真寺的屋頂因為強烈的爆炸而塌毀,很多人恐怕都遭到活埋。

報導表示,許多在寺內禮拜的穆斯林,包括軍方成員,都因此受傷。然而,尚未有確切的死傷人數。

塔利斑頻繁的攻擊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兩國之穆斯林平民,並頻繁攻擊清真寺,塔利斑宣稱,不論是他們殺害的人,或是反對他們的人,都是"異教徒",其中包括許多像納伊米這樣的教長。五月巴國大選時,塔利斑也宣稱全巴基斯坦支持民主的穆斯林都是"異教徒",根據聯合國駐阿富汗援助團統計,自2007年起,叛軍組織在阿富汗殺害的平民數量,都超過以美為首的聯軍部隊(圖片來源:俄羅斯新聞社)

英國廣播公司在伊斯蘭馬巴德的派駐記者,舒艾易卜‧哈珊(شعيب حسن)表示,這些攻擊揭露,軍方在打擊塔利斑的同時,卻無力阻止塔利斑的報復攻擊。

由於軍方會繼續在西北邊境行動,這樣的事件預計會更加頻繁。

在撒魯弗拉茲‧納伊米墓前祈禱的穆斯林(來源:世紀報)



塔利斑壓制坎達哈諸教長之言論,以掌控城市
(來源:華爾街日報 2010/8/2)

(阿富汗,坎達哈(کندهار)報導)毛拉威‧克瑪圖拉‧克瑪特(Maulvi Hekmatullah Hekmat)表示,他的手機每天都會接到塔利斑的死亡威脅。

這位蓄有絡腮鬍,頭戴頭巾的神學士協會副主席說:「他們警告:『你們的佈道違背教義,你們在幫政府喉舌;停止講道,不然我們就殺了你。』」

2010年,在神學士協會(the Ulema Council)辦公室中的毛拉威‧黑克瑪特,他總是隨身攜帶槍枝,以防範塔利斑攻擊,克瑪特在隔年於清真寺主持禮拜時,遭自殺炸彈攻擊身亡(來源:每日電訊報)

這樣的威脅絕非特殊案例,這幾年來,該宗教協會的五十名成員中,有二十三名遭到叛軍組織殺害。像毛拉威‧剩下的倖存者諸如毛拉威‧克瑪特毛拉威這頭銜代表了其宗教學者的身份─被迫搬離他們在都市的住家,被迫跟家人一同居住在坎達哈軍營的臨時住所中。他們很少外出冒險,而在今日,他們幾乎不會,在阿富汗第二大城各大清真寺中主持禮拜。

在戰亂吞噬了整個國家的當下,塔利斑與坎達哈宗教權威的殊死戰常遭人忽略。坎達哈宗教當局譴責自殺炸彈是違背宗教,並支持阿富汗政府;塔利斑則宣稱,對抗外來異教侵略者以及對抗侵略者的阿富汗盟友,都是一場聖戰。

在這場殊死戰中,塔利斑贏得了陰險的勝利。壓制溫和派教士之言論,讓塔利斑得以箝制對他們不利的公眾輿論,並讓他們更能壟斷對教義的解釋權。這也讓他們得以在幕後,去主控這個有百萬人口的大城─而由美國主導的聯軍部隊,也嘗試在未來幾個月在此取得主導權。

坎達哈著名的詩人,阿布都‧卡迪姆‧帕特雅(Abdul Qadim Patyal)說道:「對塔利斑來說,教士是主要的暗殺對象,比總統、部長,或是地方首長還重要。」帕特雅在二月成為坎達哈的文化與資訊部(the Information and Culture Department)部長,而他的前任者,另一名詩人,則在先前遭到槍殺。

阿富汗詩人阿布都‧卡迪姆‧帕特雅,在塔利斑執政時期,帕特雅因作品不被接受而遭拘押,以下節錄其詩集作品:"惡魔的狂流再度湧洩,雖被視作惡魔,他們卻比原本的惡魔更加勝任,他們能夠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蠱惑人心,他們自視是最專業的,他們自視是宇宙的僕人,但真正的愛,卻是出自對陽光的擁抱。"

溫和派與保守派伊斯蘭教士的對立,在諸多伊斯蘭國家是相當普遍的,從埃及、沙烏地阿拉伯到印尼都可看見。但是塔利斑這種訴諸武力,鏟除宗教上對手的手段,卻是舉世無雙的─因為這樣的秘密行動極不受歡迎,也因此塔利斑常常拒絕承認暗殺伊斯蘭教士。

坎達哈神學士會議主席,薩伊德‧穆罕默德‧哈納菲(سيد محمد حنفي)稱:「塔利斑說這個政府是外國扶植的傀儡政府─我們則說不,之所以不,是因為這是由穆斯林所選舉出的政府,而外國人只是來幫我們建設國家。」

為了傳遞訊息,神學士們只好在軍營中,以廣播"伊斯蘭之聲"跟塔利斑抗衡。"伊斯蘭之聲"藉由軍營附近樹上的天線,來傳遞佈道與訊息。然而,訊息傳遞的範圍卻不到兩英里,而坎達哈大部份的地區也收聽不到"伊斯蘭之聲"。該電台二十一歲的製作人,夏比爾(شبير),並沒有住在軍營中。夏比爾並沒有把他跟親政府教士共事的事實告訴鄰居,「那太危險了。」他如是說。

前坎達哈神學士會議主席,薩伊德‧穆罕默德‧哈納菲,在2009年二月到五月間連續有四名教士遇害,令哈納菲與其家人不得不住入軍營,以廣播發聲,哈納菲每次離開軍營都會有十名以上警察護衛(來源:全國公共廣播電台)
僅管教士與各類社會運動者不斷遭到暗殺,阿富汗政府與外國駐軍都未能積極應對,同住在坎達哈的女權運動者夏希妲‧侯賽因(شاهدة حسين)表示,警察與外國駐軍既無力阻止,也沒有意願去阻止,她也因此顯少離家。當地加拿大駐軍多次拒絕就此接受訪問。(來源:全國公共廣播電台)

哈納菲表示,這座被稱為"弗魯卡"(فرقة)的軍營,也愈來愈不安全。毛拉威‧黑克瑪特則說塔利斑在到處都有間諜,就算在軍營裡我們也不覺得安全。黑克瑪特總是將手槍藏在袍中,而接見訪客時身旁也要有一把AK自動步槍。

弗魯卡軍營曾是阿富汗軍方總部。除了神學士以外,上百名的公務員與警察都必需湧入居住,還要加上諸多笨重而生繡的蘇聯運兵車。幾乎每天都在坎達哈進行暗殺與炸彈攻擊的塔利斑,在前幾週又攻入軍營,炸燬了兩座中階警官的住屋與一些載具─儘管大門有軍方的守備跟定期巡邏。

阿富汗陸軍上校,該軍營指揮官阿撒杜拉‧可汗(اسد اللہ خان)表示:「這是坎達哈最安全的地方,但圍牆有多處都已塌陷,而敵人則難以防備。他們在過去就鎖定這裡,想當而然他們還會再進攻這裡。」

作為詩人兼政府官員的帕特雅稱,是恐懼的氣氛,幾乎讓所有坎達哈的民間教士都不去評論塔利斑。帕特雅表示,就算不在神學士會議中,有其他神學士私下跟他說,他們認為自殺炸彈是該被禁止的,他們也不敢在清真寺講道中如此公開發言。

阿富汗第一起針對清真寺的炸彈攻擊,就發生在2005年的坎達哈。當時,該寺的反塔利斑教士穆拉‧阿布都─法雅茲(ملا عبد فياض)遭到槍殺,人們在寺中為其舉行喪禮,卻遭炸彈攻擊,導致十七死七十二傷。(來源:英國衛報)

帕特雅哀痛的表示:「塔利斑還是成功了。人們都說;『只要教士都安靜下來,塔利斑就成了唯一真理。



歷史性的反恐教義詮釋
 (來源:MQI 2010/3/2)

伊斯蘭謝赫(شيخ),穆罕默德‧塔希爾‧阿爾─卡爾迪博士(محمد طاہر القادری),國際可蘭之聲(منہاج القرآن انٹرنیشنل)的創辦人與贊助者,公佈了詳盡的反恐教義詮釋(فتوى),其頁數超過六百頁。這個教義詮釋的公開典禮,在2010年三月二日的倫敦。國際可蘭之聲的英國分支召開了記者會,參與者包括了英國工黨(Labour Party)的夏希德‧馬利克(Shahid Malik)、英國與歐盟的議會成員沙賈德‧卡利姆(Sajjad Karim)、穆罕默德‧沙爾瓦爾(محمد سرور)、詹姆士‧芬特(James Finter),伊拉克、德國與其他諸國大使,英國內政部(Home Office)與外交及國協事務部(FCO)官員、倫敦警察(Metropolitan Police)、知名教授,以及穆斯林跟基督徒的社群代表。

穆罕默德‧塔希爾‧阿爾─卡爾迪博士,向國際公佈反恐教義詮釋。卡爾迪的追隨者遍及全球超過一百個國家,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伊斯蘭學者之一。他的頭銜,伊斯蘭謝赫(شيخ الإسلام)是伊斯蘭宗教界最具權威性的頭銜之一,伊斯蘭謝赫在伊斯蘭帝國(خلافة إسلامية)與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ليهٔ عثمانیه)時期也是宗教學者的最高頭銜。
記者會的臺下聽眾

在國際媒體前,伊斯蘭謝赫,卡爾迪博士,公佈了烏爾都語(اردو)與英語版本的反恐教義詮釋。值得一提的是,這名伊斯蘭謝赫,早在2009年十二月,就公佈了詳盡的教義詮釋,反對恐怖主義與自殺炸彈,原本的頁數為三百頁,但為了學術上思辯而增加至六百多頁。這本書,是在反恐議題上,最有學術價值的教義詮釋,其中包括了深入的研究與可靠的文獻引用。因此,這同時是學術與歷史作品。

在這個場合,伊斯蘭謝赫,卡爾迪博士表示,恐怖主義與極端主義驟增的潮流,破壞了世界的和平。很不幸的,這些於誤導性思想下所進行的恐怖活動,被稱作是伊斯蘭,儘管事實恰恰相反。儘管多數的伊斯蘭學者,都譴責恐怖主義,但這些譴責很少是有足夠影響的。這本教義詮釋的刊行,揭示了伊斯蘭不但譴責恐怖活動,也在任何條件下禁止恐怖行動。

在911事件後,世界各地的伊斯蘭教長都作出對恐怖行動的譴責,從伊朗的精神領袖到有名的節目主講尤素夫‧卡拉達威(يوسف القرضاوي),都曾譴責恐怖主義。在2008年,六千名印度的伊斯蘭教長,連署支持反恐教義詮釋。在2005年,也有一百七十名伊斯蘭教長在安曼(عمان)連署支持反恐教義詮釋,卡爾迪也是其中之一。圖為埃及出身節目主講尤素夫‧卡拉達威。(來源:CNN)

卡爾迪說自殺炸彈不合伊斯蘭精神。他希望年輕人能在研讀過該書之後,能免於成為恐怖份子或極端組織所利用的犧牲品。恐怖份子藉由扭曲的教義詮釋,來洗腦青年們。為恐怖份子謀利的青年,應該要清楚,他們的所作所為是違反伊斯蘭價值,且不符先知的教誨。他說恐怖行動就是恐怖行動,暴力行為就是暴力行為,沒有任何具體或口頭上不平的理由,能合理化這樣的行徑,伊斯蘭沒有能容許恐怖主義的可能。

他很遺憾的說,建基於愛、和平與社會福祉的伊斯蘭思想,被操弄或是斷章取義,而被用來追求各種利益。伊斯蘭在戰爭中的行為有明文規定,給予平民包括老人、婦女與孩童完全的保護等等。所以貿易中心、學校、醫院與禮拜場所都該是安全的。


聖訊(سنة)中有明文揭示,於戰爭中"不可殺任何老人、任何孩童,或任何女人。"、以及"不可殺坐於禮拜場所中的人"。諸多民兵組織常宣稱他們的行動是吉哈德(جهاد,本意為奮鬥,在臺常譯為聖戰),但恐怖活動同樣不合吉哈德標準,而且許多恐怖活動受害者也是穆斯林。圖為聖訊一書。

卡爾迪博士稱,那些以威壓與逼迫,來迫使他人接受伊斯蘭規範的人,是屬於"出走者"(خوارج)。"出走者"是在哈里發阿里(علي بن أبي طالب)的時代,以要求神權統治為由,對帝國發動武裝叛變的人。今日的恐怖份子跟當日的"出走者"如出一轍,他們的外表、行為與手段都與彼此相似。他說不能任何藉口,伊斯蘭都不允許殘殺無辜的人,法制系統會制裁這些惡徒。伊斯蘭國家的責任,應是以國家機制,施行有正當罰責的律法,而非讓特定人士獨攬司法解釋權。

他以激烈措詞,譴責那些以宗教名義行使恐怖活動的人,並稱他們是伊斯蘭最大的敵人。他宣稱,若真應該發起吉哈德,也應該用來對抗無知、貪污、市場操弄、貧困,或是其他的社會不義。他也抨擊反對民主政治的人,並稱先知穆罕默德本身就是諮詢政治的擁戴者。這名伊斯蘭謝赫提醒道,伊斯蘭政府對他們的國家與宗教來說,都有義務要將恐怖主義與恐怖組織徹底根除。在將恐怖組織根除前都要繼續軍事行動。


卡爾迪的教義詮釋普遍獲得正面迴響,埃及神學中心的愛資哈爾大學支持這樣的教義詮釋,前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Benedictus XVI)稱讚其是推廣和平、和諧以及宗教間的對話,美國國務院稱其是"從極端份子手中奪回伊斯蘭的一大步"。圖為埃及愛資哈爾大學暨清真寺。


英國穆斯林事務分析家福阿德‧納赫迪(فؤاد لنهدي) 則憂心道,雖然卡爾迪"有非常睿智而崇高的理想",但教義詮釋太過著重在宗教層面,而忽略了政治現實,包括以巴問題、親西方的貪腐或獨裁政權,與無人機攻擊等等。(來源:CNN)

مع السلام

Sunday 28 July 2013

美軍與中情局的穆斯林

美國退伍將軍克林‧鮑威爾(Colin Powell),表示他如何看待卡利姆‧拉夏德‧蘇丹‧可汗(Kareem Rashad Sultan Khan),一名在伊拉克陣亡的美軍穆斯林。

美軍下士卡利姆‧拉夏德‧蘇丹‧可汗之墓,2007年8月,卡利姆在伊拉克的巴古拜(بعقوبة),因車輛誤觸炸彈,而與五名同僚一同陣亡。卡利姆的從軍,最初是因在14歲時,受到911事件刺激,他希望證實,不是所有穆斯林都是激進份子,也希望證實,穆斯林一樣可以為美國犧牲(資料來源:阿靈頓公墓官網)

悼念者置於卡利姆墓前之悼念卡片,其中阿文銘文部份意為「讚美阿拉,全世界的主」(الحمد لله رب العالمين)

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報告,在2001至2011年間,至少有6024名穆斯林曾在美軍軍中服役,其中14名在伊拉克戰爭中陣亡。



美軍上尉胡馬雍‧薩吉布‧穆阿扎姆‧可汗(Humayun Saqib Muazzam Khan)之墓。2004年七月八日,胡馬雍在駐守伊拉克營地時,看到有計程車駛近,便要同僚"小心危險"而徑自上前盤問,遭汽車炸彈炸死,沒有其他美軍於該起爆炸中死亡。(資料來源:阿靈頓公墓官網)

舉行胡馬雍葬禮之美軍兵士與伊斯蘭教士

胡馬雍在世時之照片,他是出生在阿聯的巴基斯坦人,在兩歲時移民美國,他的同僚與上司,都表揚其在戰場上的誠實與勇氣,並能對壓力幽默以對。胡馬雍的父親齊茲爾‧可汗(Khizr Khan)表示,他的兒子總是對伊拉克人說:「我們是來幫助你們的,不是來傷害你們的。」



美軍上士艾伊曼‧阿布都拉赫曼‧塔哈(Ayman Abdelrahman Taha)之墓。艾伊曼在生前相信「伊斯蘭的訊息十分簡單...就是相信神與做好事。」這也是為何即便艾伊曼有著柏克萊加州大學(UC Berkeley)的經濟碩士學位,仍離開家人前往伊拉克,他相信自己對阿拉伯語言與文化的知識,能讓他做出好的改變。2005年12月30日,艾伊曼於銷燬敵軍軍火時,因意外爆炸身亡。他身後留下了八個月大的女兒,索米爾(Sommer)(資料來源:阿靈頓公墓官網)

艾伊曼生前照片,艾伊曼於1974年出生在蘇丹,孩童時期即移居美國,能說阿英西葡四種語言。他的語言與文化知識讓他得以簽署加入美軍特種部隊。根據他父親回憶,他相當愛國,並相信這是"神給他的使命",他相信自己當時在"幫助中東走出歷史瓶頸"。



美國海軍陸戰隊上士肯達爾‧戴曼‧瓦特士貝(Kendall Damon Waters-Bey),葬於葛瑞森森林的榮民公墓(Garrison Forest Veterans Cemetery)。肯達爾是出生在美國的改宗穆斯林,曾參與第一次波灣戰爭,他從軍以撫養家計,於2003年在直昇機空難中身亡。(來源:Find A Grave)

 肯達爾身後留下了十歲的孩子肯尼斯‧瓦特士貝(Kenneth Watersbey)



 
美軍下士奧米阿德‧侯賽因‧雷扎伊(Omead Hossein Razani) ,奧米阿德的興趣是醫學與健身,他期望在大學前能有更多獨立的社會經驗,而自願從軍,在他役滿一個月前,他的部隊被調往伊拉克,他也被迫延長役期。他於戰場上醫療友軍時,頭部遭敵軍子彈貫穿,而死於伊拉克的哈班尼亞(الحبانية),年僅十九歲。



在中情局,一名改宗穆斯林主導反恐作戰 
(來源:華盛頓郵報 2012/3/25)

中情局每一次無人機在巴基斯坦轟炸,所產生的每一堵煙塵,都可被追溯至中情局在維吉尼亞州蘭利(Langley)中心近郊,一名佇立於庭院中的消瘦男子。

這名尼古丁成癮的男子已經五十多歲,臉上留著鬍渣,並穿著近似儐葬業者的黑色西裝。在過去六年來,一直擔任中情局反恐中心負責人的他,真真實實的扮演了蓋達成員的送葬角色。

這名化名羅傑(Roger)男子,可能是華府最重要,卻又最不顯眼的國安幹部。他是美國無人機作戰與獵殺賓拉登計劃的主要策劃。在許多層面上來說,歐巴馬政府之所以擁戴鎖定性擊殺(targeted killing),作為反恐行動的核心活動,他才是幕後的主要推手。

羅傑的同事認為他本身就是種種矛盾的集合。他是一名在面對繁重工作時,就會不斷抽煙的嚴重煙癮者。他有著惡名昭彰的壞脾氣,但卻能讓上司與屬下仍支持他的勝任。他主持的行動,殺害了上千名穆斯林,也激怒了上百萬的穆斯林,但他本身就是一名改宗的穆斯林。

由於美國政府不允許獨立審查,無人機在巴基斯坦所造成的平民死傷變得頗具爭議。美國的彭博新聞社(Bloomberg L.P.)宣稱,無人機所殺害之民兵與平民比為130:3,英國新聞調查局(TBIJ)則表示,無人機所造成之死傷有至少五分之一是平民並條列出遭無人機殺害的孩童名單。哥倫比亞法學院(Columbia Law School)人權研究中心則指出,無人機殺害者有98%是平民

就連羅傑的支持者,也不會把他形容成一個受歡迎的人物。相反的,他們讚賞羅傑的工作才能、對敵人的廣博了解,以及永不疲累的工作熱忱。

前中情局高層,當初負責監督反恐中心負責人的幹部表示:「要描述他,我所能用最好的形容詞應該是"暴躁"。但他的經驗,以及與眾人的合作關係,讓他變得幾乎無可取代。」

而不滿羅傑的人,對他的負面評價相當一致。一名跟中情局合作的前軍方幹部表示:「他根本是座火山,完全不適合與人共事。」這名軍官,就跟其他認識羅傑的人一樣,只願意匿名發言,因為這名反恐中心負責人的身份仍未公開。


跟多數躍居高層,就解除秘密身份的情報官員不同,身居反恐中心負責人的羅傑,身份至今仍高度保密。也因此在擊殺賓拉登行動中,羅傑並未出現在這張白宮戰情室(White House Situation Room)的照片中,而是在維吉尼亞的中情局總部。

不論羅傑的管理風格多有爭議,大家仍一致認同有兩個詞能形成他:"重要"而"持久"。

羅傑已經歷過兩屆總統、四任中情局局長與四名國家情報總監(DNI),在美國國安最高層中,只有911前成為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的羅伯特‧米勒(Robert S. Mueller III),在職比他長久。

不論在職或退休的中情局幹部都表示,羅傑的長久在職是相當卓越而不凡的,因為反恐中心負責人,是中情局最有壓力且最令人疲憊的工作之一:同時管理上千人、監督數十個海外任務,並決定要不要殺害哪些人─且知道若美國本土被攻擊,自己將會是頭幾個被怪罪的人。

羅傑之前的反恐中心負責人,包括考夫‧布萊克(Cofer Black)與羅伯特‧加尼爾(Robert Grenier),都在三年內離職。雖然謠傳羅傑會在這幾週被調職,或甚至退休,但羅傑上任以來,每年都有這樣的謠言。

中情局拒絕評論羅傑的狀況,也拒絕提供關於他的情報,羅傑本人也一再的拒絕訪問。應中情局要求,華盛頓郵報同意不去公開羅傑的真名、真實身份,或是確切年齡,此乃因中情局幹部擔心其人身安全。僅管多數躍居高層的中情局幹部,都解除了秘密身份,羅傑的身份至今仍未公開。

出生在維吉尼亞州的郊區,羅傑一家在兩代以來,已有數人在中情局工作。

羅傑在1979年,進入維吉尼亞南部的訓練中心,也就是著名的"CIA農場"(The Farm)時,他絲毫未表現出他未來會有的成就。一名與他一同受訓的同事,回憶道羅傑的表現低於平均,還被教官帶出去,警告他需要進步。

維吉尼亞州約克郡(York County)的實驗性武裝部隊訓練中心(AFETA),長久以來被懷疑是中情局幹員的培訓中心,而以"CIA農場"聞名,但美國政府並未曾承認這些揣測,也並未開放營地

羅傑第一項海外任務是在非洲,一個有失能政府與血腥部落戰爭,同時又欠缺上級介入的地方,在這種地方的經驗,被證實在911以後的時代極為有用。許多中情局最有成就的反恐幹員,包括考夫‧布萊克與理察‧布利(Richard Blee),都在非洲初出茅廬。

一名羅傑在非洲工作的同事表示:「那裡真是一片混亂,你需要瞭解整個混亂的情況,並且在心理上還要能夠應對」他還說羅傑發展出了"對叛軍、部落政治與戰爭的廣泛了解─也完成了上百份情資報告"。

羅傑娶了一位他在海外認識的穆斯林女性,並在最後促使他歸依伊斯蘭。羅傑不避諱與同事提及他的宗教信仰,但在表面上他似乎不會恪守教義,他的辦公室中沒有禮拜用的地毯,但他卻常常拿著一串伊斯蘭教的念珠。

伊斯蘭教的念珠(سبحة),通常是在需多次重複朗誦相同宗教詞彙時,用來計數的,其念珠數為對應真主阿拉的九十九種形象(أسماء الله الحسنى),而多為三十三顆或九十九

911事件後,羅傑並非第一批被佈署去應對的中情局幹員,他從未涉入中情局的"黑牢"(black sites),也就是恐怖主義疑犯被長期羈押,並被以殘酷的方式進行審問的地方。

但幾年後,他被賦予了一系列的重要職位,包括反恐中心行動總監,開羅分局局長,以及伊拉克戰爭高峰期間的巴格達最高幹部。

在職期間,他與若干高層相衝突,包括大衛‧霍威爾‧裴卓斯(David H. Petraeus),美軍在伊拉克與阿富汗的指揮官,裴卓斯有時會反對羅傑,認為他的判斷過度悲觀。但其他中情局幹部表示,在裴卓斯轉任中情局局長後,兩人仍被迫去化解歧異。

裴卓斯向華盛頓郵報表示:「中情局中,沒有其他幹員,比羅傑更持久不懈去投入並集中在對蓋達組織的作戰上。

在2006年,中情局對蓋達的作戰正在崩解,軍事與情資資源都被撥給伊拉克、中情局黑牢的地點被外洩,而刑求的指控,也迫使中情局去中止自己的羈押與審問計劃。同時,巴基斯坦政府與部落領袖的和談,也賦予了蓋達重整的機會。當年二月,時任反恐中心負責人的羅伯特‧加尼爾遭到撤職,上級說想要"更能切中扼要"的人,羅傑遂走馬上任。
 
羅傑前任的反恐中心負責人,羅伯特‧加尼爾接受半島電視台訪問

在風格上,羅傑與加尼爾是恰恰相反的:加尼爾在他的辦公室中,以華麗的裝飾,放置他的匾額與肖像在辦公室牆上;而羅傑則是掩滅一切他存在的證據。根據他之前的同事表示,有次,有人交給他一張描繪他的街頭素描,他把他折成兩半,並且丟棄,說著「我不喜歡有我自己的圖像。」

辦公室另一個重大的改變,在於多了個收納床(hideaway bed)。

從一開始,羅傑就似乎完全投入工作之中─在日出前就到工作場所,閱讀海外來的情資,並一直待到晚上,如果他當天有回家的話。一度矮胖的他現在顯得瘦如枯槁,他雖然大概在十年前就戒煙了,但現在他的舊習慣又完完全全的回來了。

羅傑可以殘忍的不斷咒罵他的屬下,對行動作出極為嚴密的控管,甚至連微不足道的細節,也能造成他的疑慮。他會嚴責那些年輕幹部差勁的分析報告,「這是我看過最爛的情資分析」,是他對這種報告最常見的回應。

羅傑長年任內中,他最大錯誤被認為發生在2009年十二月,阿富汗的霍斯特(خوست)。當時,一名來自約旦雙面諜,未被經過詳查,就被邀往當地的中情局基地。其中一名遇害者,珍妮佛‧馬休斯(Jennifer Matthews)是名傑出的情資分析員與羅傑的得意門生,也因此馬休斯在欠缺海外經驗的情況下,就被羅傑任命為該基地負責人,此點真正突顯的整個問題所在。

羅傑與霍斯特爆炸案之關聯,以及他糟糕的對人態度,讓他錯過了多次的晉升機會,他也因此與國家秘密服務處(National Clandestine Service)處長一職擦身而過,這個職位要負責所有中情局的海外任務。


霍斯特爆炸案發生地點,在該爆炸案中,有五名中情局幹部、兩名黑水國際(Xe Services)員工,一名約旦情報官員與一名阿富汗維安人員身亡,其中的約旦情報官員還是約旦國王阿布都拉二世(عبد الله الثاني)的表兄弟,這起案件也首次公開揭露了約旦與美國情報部門緊密的合作關係。
在霍斯特爆炸案中死亡的約旦情報官員暨王室遠親,名為夏利夫‧阿里‧本‧扎伊德(الشريف علي بن زيد),圖為約旦皇家衛隊,在喪禮上抬著扎伊德的棺材

然而,在職或前任情報幹部都表示,在羅傑任職期間,蓋達在阿富汗快速崩解,賓拉登也遭殺害,這樣的時間重疊絕非巧合。

在2006年六月,麥克‧海登(Michael Hayden) 成為中情局局長時,羅傑就開始籌劃擴大無人機作戰。有好幾個月,羅傑都不斷在會議中,向海登表示,攻擊間歇只會讓蓋達復原,而無法消除其威脅。

其他參與會議的同僚表示:「他相當堅持。」羅傑宣稱,中情局需要以"蓋達來不及承受的態勢"來進行無人機作戰,並表示如果我們又遭攻擊,我們將無法解釋我們的沒無所行動。」

差不多同一時間,中情局發動無人機攻擊前,不再通知巴基斯坦,而整個作戰策略也開始調整方向。無人機攻擊從2006年的三次,增加到2008年的三十五次、2009年的次,最終到2010年高峰的一百一十七次,隨後才又逐漸下降。

這些累積性的攻擊,進一步瓦解了蓋達在南亞的勢力,而反恐中心最終,也追蹤到了賓拉登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ایبٹ آباد)的藏匿處。

為保持秘密身份,獵殺賓拉登時,羅傑並未在白宮戰情室,而是在中情局總部中,勉強壓抑住自己的興奮情緒

儘管大家是如此關注,羅傑任內此一如此"重要"的行動。他的前任同僚表示:「他相信這不是靠殺戮就能解決的戰爭。對他來說,戰爭仍沒有要終止的跡象。」

知道賓拉登被擊斃後,羅傑走向室外,抽起煙來。

مع السلام